为保证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的同时,还要制订严格的质量检查制度,做到自检、互检、交接检,并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编制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使资源合理配置和工期短、安全、质量、成本,保证本项目如期完工。落实项目准备阶段质量责任制度。作好项目组织设计,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必须考虑实施顺序、检测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测方法、特殊项目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措施能否保证质量。 检查监控仪器设备能否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检查操作人员能否进入正常作业状态,劳动力的调配。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是检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其策略为:全面控制检测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检测过程开展质量监督。其具体措施是:对主要工序实行技术措施交底,凡是与检测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各参数的检测记录等都要归档;项目负责人对“工序质量”过程检查。做到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准备提交报告,做好报告的复核、审核及审定工作。 按照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完成的检测任务进行质量评定。 组织验收:按合同规定的内容完成,且满足质量评定要求;技术档案资料齐全,检测报告完整,结论准确。
根据《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2003)3.0.3条规定,根据城市桥梁在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城市桥梁养护类别宜分为以下五类:
I类养护的城市桥梁—特大桥梁及特殊结构的桥梁;
II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快速路网上的桥梁;
III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主干路上的桥梁;
IV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
V类养护的城市桥梁—城市支路和街坊路上的桥梁。
根据3.0.5条,根据城市桥梁技术状况、完好程度,对Ⅱ~Ⅴ类城市桥梁完好状态宜分为五个等级:
A级——完好状态,BCI达到90~100,应进行日常保养。
B级——良好状态,BCI达到80~89,应进行日常保养和小修。
C级——合格状态,BCI达到66~79,应进行专项检测后保养、小修。
D级——不合格状态,BCI达到50~65,应检测后进行中修或大修工程。
E级——危险状态,BCI小于50,应检测评估后进行大修、加固或改扩建工程。
Ⅱ~Ⅴ类养护的城市桥梁技术状况的评估包括: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全桥评估。应采用先分部分再综合的方法评估。以桥梁状况指数BCI确定桥梁技术状况的评估指标。
上部结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混凝土主梁和支座等。混凝土桥梁主要检测包括混凝土有无风化、剥落、破损、钢筋外露锈蚀、渗水、泛碱等病害;有无被车辆外力撞击造成的损伤;有无遭受火灾损坏等;梁体预应力封锚位置是否有混凝土脱落、锚头和波纹管外露现象。支座主要检测支座脱空、支座垫石开裂情况。
(1)混凝土主梁
混凝土梁体检查指标主要有:①蜂窝、麻面;②剥落、掉角;③空洞或孔洞;④保护层厚度;⑤钢筋锈蚀;⑥混凝土碳化;⑦腐蚀(氯化物的渗入、碱硅反应、硫酸盐侵蚀、酸侵蚀、冻融作用);⑧裂缝。
(2)支座
桥梁支座是桥梁上、下结构的连接点,其作用是将上部的荷载安全地传递到桥梁墩台上去,同时要保证上部构造在支座处能按要求自由变形(转动或移动),以便使结构的受力情况与计算图示相符合。桥梁支座种类、型号不同,在对支座进行检测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本次定期检查所涉及的桥型和数量较多,根据以往的检测经验,病害数量将不在少数。因此对于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各种缺损,均应用油漆或者记号笔等将其范围及日期标记清楚。发现三类以上桥梁及有严重缺损和难以判明损坏原因和程度的桥梁,应作影像记录,并附病害状况说明。在现场检测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裂缝病害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主要的对策如下:现场对裂缝检查仔细,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等参数记录明确,并采用表格和示意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裂缝特征。根据裂缝检查结果,针对典型裂缝,及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注意对梁板等关键部位的裂缝及薄壁桥台裂缝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大中桥梁的裂缝较为复杂而无法准备判定其成因时,应建立空间或平面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和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产生裂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