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生产的分散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但是我们始终没有突破依赖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成本的发展格局,个体化农业生产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
目前,中国农业的经营者都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方式,这导致中国农业生产的分析性。即使大型合作社或农场,还是“自发”模式独立发展。
因此,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导致中国农业经营成本上升,整体效率不高。尤其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之后,依然提高不了整体效率,反而导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的追赶:土地和应用
痛点就是机会!智慧农业一度被资本称作为:农业新一轮暴富的机会。
诚然,相比国际水平,我们的智慧农业产业还处于追赶期,但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
同时,我们还发现根据当前农业应用方式及类型的不同,智慧农业分为四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数据平台服务、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以及精细化养殖,其中数据平台服务应用场景占比较多,为40%。这些都是机会和潜力市场。
中国农业产业分析师李剑认为,中国智慧农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特别快,这得益于中国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助推。同时,中国农业的新变革都围绕着智慧农业开展,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良好目标,不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更是解决中国人口增长的粮食问题。
现代智慧农业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随着人地矛盾的不断加深,想要在农业生产中取得显著增长,就需要不断应用新的科学与技术。
1、无线传感技术
对于农业物联网系统而言,如何实现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系统中心,其秘密就在于它所使用的各种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温室环境因子等非电物理量转化为控制系统能够识别的电信号的基础元件,根据物联网系统的不同需求,温室配备的传感器数量和种类也大不相同。
从与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环境因素来看,科技农业中应用到的传感器主要有温湿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营养元素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温湿度传感器,以悬挂方式固定在半空中,以便更好地监测温室中的相应变化
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检测温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来决定是否施气肥或通风换气
在无线传感技术的辅助下,种植者能够使作物得到适宜的温度、光照以及精确控制的水肥,为作物创造符合其生长的较适宜的外部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品质、增加产量、节约能源的目的,并为作物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和农产品溯源提供数据支撑。在智慧农业中,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当然,德国的智慧农业也非常高效与精准。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44个人,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3倍。
另外,德国在农业技术上的投入,可谓大手笔。
德国在开发农业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据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联合会的统计,德国2012年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为54亿欧元。
法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智慧农业普及率也非常高,同时,**在资金投入上也占有大的比重。
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农业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由**发起的自上而下改革的过程,农民在缺少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需要**的支持引导。
可但是,目前,在我国智慧农业存在一是资金制约严重;二是农用传感器缺乏;三是设备不接;地气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公司要去解决的,更需要各级**机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