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倬方钻探产业园·绿色勘探示范基地
建设生产能力看得见的钻探服务生产线
倬方岩土与云南省禄丰县**、云南煤化集团一平浪煤矿签订倬方钻探产业园合作协议后,成立了云南倬方钻探产业园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园分三期投资2.4亿元进行建设。
云南倬方钻探产业园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成为国内**个绿色勘探示范基地、司钻考试考核平台、产教融合的实训式大学和工程服务业代加工厂。(1)倬方钻探产业园是一所实训式大学。与高校产教融合,推动现代学徒制,培养工程师类职业人才;(2)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实践基地。提供司钻培训服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职业技能工人,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钻探产业;(3)是工程服务业的代加工厂。车间化建设配送技术配送车间、应急**车间,搭建生产线,建设生产能力有**的生产型企业;(4)是发展专业钻探、探索钻探技术和工艺的设备研发基地。发挥专业能力,整合设备材料厂家,提供“成套钻探设备、配件材料供应平台、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等服务。
倬方钻探产业园的发展方向是建设成为符合国家要求下的“绿色勘探示范基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践基地,成为教育部推行“现代师徒制”的示范实训基地、全国高校地质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勘察设计及岩土施工行业“工程服务代加工厂”,实现产教融合,较终目标是打造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成标准化的工程服务采购流程和管理体系,成为国内良好的“钻探服务供应商”。
倬方钻探产业园项目的建成可实现每年1200人的转移培训和每年2000人的现代学徒实训,每年180万延米的钻探服务生产量,每年1.2亿元的设备销售额,年销售收入约8.5亿,年平均纳税7974万元。项目的建设可进一步盘活一平浪煤矿矿区闲置资产土地,聚集人气,重振老工业基地昔日辉煌,有效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一平浪跨越发展步伐。
另外,结合禄丰县域具有的地层沉积环境和众多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留的丰富的地质剖面和特殊地貌景观,发育的复杂地质构造、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矿业活动历史等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打造全国高校地质实习基地、绿色矿山地质公园、打造地质学术、矿山及钻探行业交流平台、地质文化景观旅游线路和绿色矿山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全国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训带动每年固定的旅游游客流量,利用拥有的地质遗迹保护、地质解说、地质历史、科普及教学等方式形成禄丰县特有的旅游品牌。(倬方岩土战略发展中心 供稿)
*四章 碎石土
一、定义: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下表进一步分类;
碎 石 土 分 类
土的名称
颗 粒 形 状
土的名称
颗 粒 形 状
漂 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过总质量50%
碎 石
棱角形为主
块 石
棱角形为主
圆 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过总质量50%
卵 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过总质量50%
角 砾
棱角形为主
二、描述内容: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性、层理特征。 (QhAGk&lu
1、颗粒级配:不同粒径碎石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① 漂石、块石、粒径大于200mm**过总质量的50%;
② 卵石、碎石、粒径大于20mm小于200mm**过总质量的50%;
③ 圆砾、角砾、粒径大于2mm小于20mm**过总质量的50%。
2、颗粒形状
① 块石、碎石、角砾:以棱角形为主。
② 漂石、卵石、圆砾:以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3、颗粒排列:颗粒间排列、接触方式。
4、母岩成分:
① 岩浆岩:代表性岩石 玄武岩 花岗岩、流纹岩、辉绿岩等;
②沉积岩:代表岩石 泥岩、砂岩、页岩、灰岩、砾岩等;
③变质岩:代表岩石 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等。
5、风化程度:
① 未风化:岩质新鲜,偶见风化痕迹;
② 微风化: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用手锤不易击碎;
③ 中等风化:结构部分破坏,沿节里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用手锤易击碎,岩芯钻方可钻进;
④ 强风化: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用镐可挖,手可折断,干钻不易钻进;
⑤ 残积土: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
6、充填物性质和充填程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粉土、砂土充填应按充填物性质分别描述颜色、状态、密实度、湿度等。
7、密实性
① 按N63.5分类;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N63.5≤5
松散
10
5
N63.5>20
密实
② 按N120分类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
密实度
**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N120≤3
松散
11
3
N120>14
很密
6
③ 目测法:
密实性
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
可 挖 性
可 钻 性
松 散
骨架颗粒质量小于总质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
锹可以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立即塌落。
钻进较易,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坍塌。
中 密
骨架颗粒质量等于总质量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
锹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面形状。
钻进较困难,钻杆、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
密 实
骨架颗粒质量大于总质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
锹稿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井壁较稳定。
钻进困难,钻杆、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
*五章 特殊土
特殊土:湿陷土、红粘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污染土 一、软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
对以上土除一般描述外尚需进行嗅味、动植物腐化程度等的描述
1、淤泥或淤泥质土,肉眼鉴别特征:深灰色、灰色,有光泽,味臭,除腐植质外尚含少量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体,浸水后水面出现气泡,干燥后体积收缩。
2、泥炭质土:深灰或黑色,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结构,浸水体胀,易崩解,有植物残渣浮于水中,干缩现象明显。
3、泥炭:除有泥炭质土的特征外,结构松散,土质很轻,暗无光泽,干缩现象较为明显。
二、填土,除一般描述外尚应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三、岩石,岩石应描述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对沉积岩尚应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形状、胶结物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尚应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对岩体的描述尚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特征和岩层厚度。 ⑵ 因无法取得Ⅰ级土试样而必须使用Ⅱ级土试样进行强度、变形、固结压密参数试验时,应结合地区经验慎重使用试验成果。
*六章 钻探要求
一、钻孔规格:
1、钻孔口径应根据钻探目的和钻进工艺确定。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口径不得小于91mm,仅需鉴别地层的钻孔,口径不宜小于36mm;在湿陷性黄土中,钻孔口径不宜小于150mm。MCKN.f%lP
2、深度**过100mm的钻孔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包括定向钻进、跨孔法测量波速,应测斜、防斜,保持钻孔的垂直度或预计的倾斜度与倾斜方向。对垂直孔,每50m测量一次垂直度,每深100m允许偏差为±2°。对斜孔,每25m测量一次倾斜角和方位角,允许偏差应根据勘探设计要求确定。钻孔斜度及方位偏差**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纠斜措施。
二、钻进与护壁
1、钻进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对要求鉴别地层和取样的钻孔,均应用回转方式钻进,取得岩土样品。遇到卵石、漂石、碎石、块石等类地层不适用于回转钻进时,可改用振动回转方式钻进。
② 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应进行干钻,不得使用冲洗液,不得向孔内注水,但可采用能隔离冲洗液的二重或三重管钻进取样。
③ 钻进岩层宜采用金刚石钻头。对软质岩石及风化破碎岩石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头钻进。需要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用外径75mm的双层岩芯管钻头。
④ 在湿陷性黄土中应采用螺旋钻头钻进,亦可采用薄壁钻头锤击钻进。操作应符合“分段钻进、逐次缩减、坚持清孔”的原则。
2、 对可能坍塌的地层应采取钻孔护壁措施。在浅部填土及其它松散土层中可采用套管护壁。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软粘性土层、粉土层和砂层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在破碎岩层中可视需要采用优质泥浆、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冲洗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值、封闭等堵漏措施。
3、钻进中应保持孔内水头压力等于或稍大于孔周地下水压,提钻时应能通过钻头向孔底通气通水,防止孔底土层由于负压、管涌而受到扰动破坏。
4、在踏勘调查、基坑检验等工作中可采用小口径螺旋钻、小口径勺钻、洛阳铲等简易钻探工具进行浅层土的勘探。
三、采取鉴别土样及岩芯
1、在土层中采用螺旋钻头进时,应分回次提取扰动土样。回次进尺不宜**过1.0m,在主要持力层中或重点研究部位,回次进尺不宜**过0.5m,并应满足鉴别厚度小至20cm的薄层的要求。
2、在水下粉土、砂土层中钻进,当土样不易带上地面时,可用对分式取样或标准贯入器间断取样,其间距不得大于1.0m。取样段之间则用无岩芯钻进方式通过,亦可采用无泵反循环方式用单层岩芯管回转钻进并连续取芯。
3、在岩层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得**过岩芯管长度,在软质岩层中不得**过2.0m。岩芯采取率应逐次计算。完整岩层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80%;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65%。对需要重点研究的破碎带、滑动带,尚应根据工程要求提高取芯率,必要时尚应进行定向连续取芯。
4、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均应丈量获取,累计量测允许误差为±5cm。
四、地下水观测
1、钻进中遇到地下水时,应停钻量测初见水位。为测得单个含水层的静止水位,对砂类土停钻时间不少于30min;对粉土不少于1h;对粘性土层不少于24h。并应在全部钻孔结束后,同一天内量测各孔的静止水位。水位量测可使用测水钟或电测水位计。水位允许误差为±1.0cm。
2、钻孔深度范围内有两个以上含水量,且钻探任务书要求分层量测水位时,在钻穿**含水层并进行静止水位观测之后,应采用套管隔水,抽干孔内存水,变径钻进,再对下一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
3、因采用泥浆护壁影响地下水位观测时,可在场地范围内另外布置若干**的地下水位观测孔,这些钻孔可改用套管护壁。
*七章 原状土试样的采取方法
一、钻进方法的选择
合理的钻进方法是保证取得原状土试样的**个前题,也就是说,钻进方法的选用首先应着眼于确保孔底拟取土试样不被扰动。这一点几乎对任何种土类都适用,对结构敏感或不稳定的土层尤为重要。从国内外的经验看,钻进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① 在结构性敏感土层和较疏松耗支中采用回转钻进,而不得采用冲击钻进。
② 以泥浆护孔,可以减少扰动,并注意在孔中保持足够的静水压力,防止因孔内水位过低而导致孔底软粘性土或砂层产生松动或涌起。
③ 取土钻孔的孔径要适当,取土器与孔壁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钻孔孔壁应垂直,避免下放取土器时切削孔壁、挤进过多的废土;尤其在软土钻孔中,时有缩颈现象发生,更需加大取土器与孔壁的间隙。钻孔应保持孔壁垂直,以避免取土器切削孔壁。
④ 取土前的一次钻进不宜过深,以免下部拟取土样部位的土层受扰动。正式取土前,应把已受一定程度扰动的孔底土柱清理掉,避免废土过多,导致取土器**部挤压土样。
⑤ 取土深度和进土深度等尺寸,在取土前应丈量正确。取土过程中,提升取土器、拆卸取土器等每个操作工序,均应细致稳妥,以免造成扰动。
⑥在预定深度取样失败后,应钻进不**过50cm进行补取。
回望近十年,地勘单位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地勘事业单位经历了改革试点阶段(2008~2010年),浙江、山西、重庆、上海、广东五省(市)被国家列为事业单位事企分类改革试点;转企探索阶段(2010~2013年),典型例子是陕西省地勘单位全面实现转企,江苏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试点企业化,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一队一矿权”试点;回归公益类事业单位阶段(2013~2014年),随着地勘投入特别是社会资金投入的急转直下,地勘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地勘单位大多趋向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多元分类阶段(2014至今),各省(区、市)地勘单位事企分类改革呈现多元化趋势,分类方案多元化。
野外勘查
迄今,地勘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尽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很多艰难困苦,但由于有及地方的重视与强有力的**,有地勘单位的积极主动作为,我国地质工作与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形势总体来看还是乐观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已经是地勘队伍前进的可能法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地勘单位要主动探索,争取激流勇进,再创佳绩。
野外勘查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陈毓川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过程分六大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快速建设发展阶段(1949~1965年)、“文革”无序萎缩阶段(1966~1976年)、“文革”后发展阶段(1977~1990年)、地质工作萎缩阶段(1991~2005年)、地质工作发展阶段(2006~2012年)及地质工作再萎缩(2013年~至今)。其中,地质工作的跌宕起伏,也促使了地勘队伍起起落落。
1
快速建设发展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和*建设急需矿产原料作支撑。这期间,地质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这一阶段,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地质工作的新机构及专门的地质队伍。1950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地质计划指导**,李四光任主任。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此阶段,我们陆续建立了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石油等地质勘查部门。1952年底,地质队伍17788人,到1957年底,地质队伍扩大到28.61**,经历1958年大跃进后,1960年地质队伍快速增长至61.88**,1961年调整后,地质队伍为29.26**,1965年地质队伍再发展到38.68**。
2
“文革”无序萎缩阶段(1966~1976年)
这一时期,地质工作受到强大冲击,有一段时期地质工作处于无序**状态。1970年地质部撤销,并入国家计委,成立国家计委地质局,部属地勘队伍下放到省、区、市**管理。1975年9月,设立国家地质总局。
3
“文革”后发展阶段(1977~1990年)
这一时期,地质工作进入*恢复发展期。1979年恢复地质部,1982年改名为地质矿产部。1983年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1年化工部成立地质矿山局。1979年至1985年开展了**轮全国区划工作。1985年,全面部署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工作。1990年底,地质队伍达到112.15**(其中石油部门44.41**),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目录
一、建筑地基与基础常识
二、地质勘察的目的
三、岩土的工程分类
四、如何识读地质勘察报告
五、桩基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1建筑地基与基础常识
1、地基
所有建筑物都是修建在地表上,建筑物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下部结构较终都会传到地表的土层或岩层上,这部分起支撑作用的土体或岩体就是地基。根据地基是否经过人工处理分为**地基和人工地基 。
**地基: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岩体、土体地基。
人工地基:**地基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基础传递的全部荷载,需经人工处理的岩体、土体地基。
人工处理方法: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砂石桩法、石灰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土挤密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含深层搅拌法、粉体喷搅法。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单液规划法、碱液法等。
2、基础
将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下部承重结构称为基础。
基础按受力特点及材料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构造方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井格式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等。按基础埋置深度划分浅基础、深基础:埋置深度不**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注:基础底面离地面的深度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刚性基础:刚性基础所用的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及抗弯、剪强度偏低。常见的有:砖基础、灰土基础、三合土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等。
柔性基础: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这样基础可以承受弯矩,此类基础可称为柔性基础。
2地质勘察的目的
1、详细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基土的类别、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查明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值。
2、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其变化幅度,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的腐蚀性。
3、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提供与抗震设计有关的地震参数,判别场区内饱和粉土及砂土的地震液化情况。
4、分析、论证地基基础方案的可行性,提供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推荐可能采用的桩基计算参数,并估算单桩承载力。
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查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6、对该地质勘察区域提出岩土工程的分析及建议。
3岩土的工程分类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其工程性质由岩土的类别决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将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及特殊土等。
1、岩石
岩石的坚硬程度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较软岩。
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 。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较破碎。
2、碎石土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过全重50%的土。
根据粒组含量及颗粒形状,碎石土可分为块石、漂石、碎石、卵石、角砾、圆砾。
3、砂土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过全重50%的土。
根据粒组含量,砂土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4、粉土
粉土为性质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过全重50%的土。
塑性指数等于液限与塑限之差。液限是指土由可塑状态转变为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塑限为土由半固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
一般说来,土的颗粒越细、细颗粒的含量越多,土的塑性(塑性指数)也就越大。
5、粘性土
粘性土是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根据塑性指数,可将粘性土分为粘土(IP>17)和粉质粘土(10<IP≤17)。
根据液性指数可将粘性土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五种状态。
液性指数IL是土的**含水量和塑限之差与塑性指数的比值,是判断粘性土软硬程度的指标,也叫稠度。
一般而言,粘性土的沉积历史越久,结构性越好,工程力学性质越好。